不是噪音,是久违的声音:助听器“吵”的背后,是大脑的重新学习
发布日期:2025-09-11 浏览量:35893
许多听损朋友满怀期待地配了助听器,但初次戴上时却大失所望:“怎么这么吵?”“连自己走路、翻纸的声音都那么大,根本受不了!”于是,不少人将其闲置在抽屉里,宣告康复失败。
但您知道吗?这种“吵”,恰恰是一个积极且必要的信号。 这不是助听器的问题,而是您的大脑正在重新学习“倾听”的标志。
01
为什么初戴助听器会感觉“吵”?
1.您忘记了“正常”世界的声音: 大多数听力损失是缓慢下降的。在这个过程中,您已经不知不觉地习惯了一个“安静”的世界,逐渐忘记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细微的背景音本该有的模样。助听器的作用是将这些被您丢失的声音,科学地、补偿性地重新放大。当久违的键盘声、脚步声、水流声突然涌入大脑,这种“陌生”的感觉首先会被解读为“噪音”和“吵闹”。
2.大脑需要“重启”和“学习”: 您的听觉系统不仅仅关乎耳朵,更关键的是大脑。由于长期听不清,大脑负责听觉的中枢得到的刺激减少,就像肌肉一样会“萎缩”,变得不擅长处理复杂的声音信号。助听器在瞬间提供了大量声音信息,一时不知所措的大脑还无法快速筛选出哪些是重要的(如人声),哪些是不重要的(如环境噪音)。这种“信息过载”的感觉,就表现为一片混沌的“吵”。
3.助听器在忠实履职: 您觉得吵,正说明助听器成功地捕捉并放大了您之前听不到的中高频声音(如摩擦声、咀嚼声、树叶沙沙声)。这些声音往往是构成言语清晰度的关键,也是您之前“听不清”的元凶。它没有偷懒,而是在努力工作。
02
如何顺利度过“适应期”?
感觉到“吵”非但不是坏事,反而是康复之旅的第一步。以下是几个关键建议,帮助您的大脑成功重启:
环境由静到闹: 切勿第一天就在嘈杂的菜市场或聚会中挑战自己。应从安静的家庭环境开始,戴上助听器,重新熟悉和辨认各种声音:时钟的滴答声、冰箱的嗡嗡声、自己说话和走路的声音。每天佩戴2-3小时,逐步延长。
交流由易到难: 先与家人进行一对一、面对面的安静对话。看着对方的口型,帮助大脑重新将声音与含义连接起来。适应后,再尝试在小范围的家庭交谈中参与。
给验配师反馈,而非放弃: “吵”也分很多种。如果是持续的啸叫(尖叫音),可能是密封不严;如果是对某些特定声音(如汽车鸣笛)感到刺耳不适,请详细记录并反馈给您的验配师。现代的数字助听器可以通过电脑程序进行极其精细的调试,压缩过大声音,突出言语声,让您听得更舒适。
保持耐心,降低预期: 听力康复不是一蹴而就的。配助听器和配眼镜不同,它需要一个数周甚至数月的学习和适应过程。请给您的大脑足够的时间来重新适应这个丰富多彩的有声世界。
03
结语
总结来说,初戴助听器的“吵”是一个好现象。 它意味着您沉睡的听觉通路正在被重新激活,意味着您通往清晰听觉的大门正在打开。请用耐心和科学的方法,陪伴您的大脑完成这场奇妙的“重启”之旅,它终将回报您一个更清晰、更美好的世界。